床和鞋一样只要用久了就会变成适合自己的形状
To 日志君:
本想趁着五一的时间约基友们出去转一转,结果家里不停催我回家呆几天,只好买了回家的车票。感谢科技发展,回青岛只需要一个下午的时间。
======================
经历了漫长的投了简历没动静的过程,几天前收到Opera的笔试题,题目出的有些难度又很有趣,看得出这家公司对技术的态度。兴高采烈的做完发回去,然后又陷入了无尽的等待中。
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接了一家普普通通的公司的面试,过程顺利的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最后似乎我和面试官调换了角色:
我:“你们目前在做的是什么项目?”
面试官:“我们现在在做的项目是blablabla”
我:“相比其他同类项目的优势呢?”
面试官:“我们的项目优势主要体现在blablabla”
我:“那你们的团队规模呢?”
面试官:“我们团队目前有xxx人,打算在xx内增加xxx人。”
我:“目前的进度是什么情况?”
面试官:“已经完成了第一版,我们准备在xxxx时间推出第一版公开测试,之后blabla”
我:“嗯,我就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别的问题吗?”
面试官:“……没了。”
我:“那今天到这吧。”
今天在火车上收到了面试通过的通知,同时到来的还有百度简历被刷掉的通知,我不知道是应该难过还是松一口气。
目前看来找到一家普普通通的公司的工作很简单,但是到一家牛逼公司工作却连门都找不到,好在自己正处在一个有钱有闲没对象的特殊时期,大不了重头来过嘛。
======================
面试当天下午去了一趟前门,一出地铁口就是一座看起来很古老的城门,穿过城门,再走几步便是前门大街。
中间是宽敞的人行道,两旁是各种店铺,有点像是拓宽了的劈柴院。但和青岛的德国建筑不同,这里的建筑造型都充满了一股浓重的中国味,会让人不自觉的联想起古装电视剧。
我往前走了几步,往右一看,一栋两三层的灰色老楼映入眼帘,楼门又高有大,二楼还有窗户,标准古装连续剧里客栈的样子,仔细一看,门口还挂了个牌匾,上面写了三个大字:
星巴克
一种想要吐槽但是又想喊卧槽的感觉油然而生。
继续往南走,两边的店铺大概也分成两种:要么是北京的老牌子,要么是大街上到处都有的流行牌子,在大街小巷里转了很久,总算找到了六合居,里面一堆老头老太太在那里疯抢咸菜,我感觉敌不过他们,只好从缝隙里随便抽了几包了事。
记得室友说北京烤鸭得去买便宜坊的,于是又转了半天,总算找到了便宜坊的店面,可是不管怎么看都像是要倒闭了的样子,想了半天,还是没勇气进去。
还逛了很多店,卖布的卖鞋的卖眼镜的之类,不过什么也没买。这里的店铺有个特点,只要带“北京”两字,前面肯定要添个“老”字。
老北京布鞋
老北京涮肉
老北京烤鸭
老北京炸酱面
老北京羊蝎子
等等等等。
实在没什么特色的,干脆起名字叫“北京老店”,让我有了种北京人全是老头的感觉。
=====================
以前觉着北京有很多很多好吃的,但是来了北京之后发现吃的东西只有那么几种:羊蝎子、烤鸭、涮肉。以至于只要有人请我吃炖好的,假如我说不吃火锅和烤鸭的话,那么就没什么可吃的了。
还好住的地方不是什么商业区,周围各种小店一大堆,什么包子铺烙饼摊沙县小吃西北拉面之类的,总算是可以逃脱火锅的魔掌。
不过天天在外面吃总觉得蔬菜摄入量太少,每周还得自己做几顿,在炒菜的时候发现室友家的酱油已经结了块,我实在很难想像他这几年是怎么活过来的。
还没说的就是一些小吃了,什么炒肝毛肚之类,感觉只能当换换口味的东西,没什么深刻的印象。
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北京豆汁了,虽然以前在网上看过很多评论,但是对豆汁到底什么味道一直很好奇,于是昨天顶着太阳走了4公里找到了一家豆汁店,花一块五要了一碗尝尝鲜。
本来以为豆“汁”应该是那种清水一样的玩意,结果却给了我一碗类似芝麻糊的东西,闻了一下,有一股有点像是醋的酸味,拿起勺子一口下肚,我在一瞬间就解开了多年的困惑,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网上说豆汁是反人类的饮料,如果让我形容这东西的味道,那就是:
早上起来喝一大碗绿豆稀饭,到中午想办法吐出来,把吐的东西放锅里,小火煮沸10分钟后盛出来,妥了。
周围还有几个看起来跟我一样来挑战喝豆汁的喝的满头大汗,但是还有一些老大爷一边喝豆汁哼着小曲,看的我羞愧的低下了头。
====================
前些天坐公交车,一个民工大哥上车不知道怎么买票,售票员喊了半天才递过来两块钱。旁边的一个老头说:“现在北京只有两种人:北京人和外地人。”
一边坐着的另一个老头立马接话:“可不嘛……咋?咱可是地道老北京!”
我这几天的经历中,北京的老头老太总是三三两两站在小区里遛狗,年轻人就在小区外面闲逛,地铁里的人大部分说的都不是北京话。
室友说我的普通话海蛎子味太重,打车肯定挨宰。
说到打车,有天晚上没赶上地铁末班车,跑地铁站外面打了量车,司机师傅知道了目的地之后做出了我这辈子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开车动作:数钱。
虽然青岛的出租车司机师傅也经常数钱,但是一般都在等红灯之类的时间才数。北京的这位大哥却在每小时70多公里的情况下头也不抬的点钱:“一百,两百,三百,四百……”
点完之后把百元的票子拿夹子夹好,摆到一边,然后又开始了下一轮:“五十,一百,一百五,两百……”
直到把五毛的钢镚数万之后司机师傅才抬头看路,把方向盘往右一打:“行,到了。”
我当时只有一个感觉:北京出租车师傅都是怪物吗!?
扯远了,刚才说到海蛎子味。这些天为了打车不挨宰顺便打发时间,我也开始试着学习北京话,不过总觉得不得要领,最简单的例子是因为我把“前门”说成“前门儿”而被室友嘲笑了很久。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原网址。
抱歉,暂停评论。